春节不回家,照样可以做个快乐的原年人(原地过年)的人
春节不回家,照样可以做个快乐的原年人(原地过年)的人
“妈,今年过年再不回家,我恐怕撑不下去了。”电话那头的子豪哽咽着。
子豪,2019年7月毕业的他只身来到北京,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准备“大施拳脚”的时候却遇上新冠,被迫留京。因为疫情反复,他不敢离开工作地,因为离开便意味着可能失去刚刚得到的工作机会。
2020年,不曾回家一趟,他独自一人在异乡度过了春节、端午、中秋和国庆……
“因为公司业务原因,你被裁了,工作截止至本月月底。”拼了一年的子豪换来冷冰冰的一句话,但这让回家有了更充分的理由。
不料,隔天北京大兴却成了疫情高风险地区,他回不去了……
他不仅仅是“子豪”,“他”是一个群体,长期与父母和亲人分居、单身且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他们背井离乡,独自在外打拼,孤独而又艰辛地承受着大城市里不可避免的生存压力,他们自嘲"空巢青年"。
身陷“心理孤岛”的你我他
临床心理学家TeganCruwys曾说过:“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,一般孤独感对独居老人的影响比较大。然而人口数据显示,实际上影响最大的却是年轻人。”
事实上,许多年轻人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,他们当中有人刚成年,有人毕业工作不久,也有人刚成家。在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的时候,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泼了冷水,人生就此走进了死胡同……
一项新的研究数据表明[1],COVID-19大流行期间,2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中,有96%的人表示由于大流行而承受中等或较高的压力。他们因为疫情遭受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损失,还有精神方面受到的伤害。
当下年近岁末,本该是阖家团聚的日子,“不管在外再难,只要回家一趟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”,然而他们却无法回家过年了。此时,他们内心不仅仅是“空巢”更是“孤岛”。
“孤岛心理”指的是人们在信任渐失的现实中形成了孤岛心态,自己的喜悦不能与他人分享,自己的痛苦更无须他人关注,自己的利益也无人在意。
走出“孤岛”,提升“逆商”,学会排解负面情绪
知道人的一生大多是在逆境中度过的,当遭遇各种困境、失败和挫折时,逆商(AQ)的高低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。
知乎中有一个关注度非常高的提问:
逆商高是一种什么体验?
回复:体验是痛苦但不绝望,甚至有打怪升级般的快感。
转换思维,要相信情绪的自愈力以下同龄人的“分享”也许正是情绪的“缓冲剂”:
1.保持大脑清醒,处理好社交媒体生活
建宇,2019年一毕业毅然选择留在深圳找工作,但不巧遇上了新冠,被迫待业在出租屋至今。
他说:“疫情反复,市场不景气,感觉自己一直被负面新闻包围,也没有多少面试机会,‘一毕业就失业’说的就是我吧。”
尽管现在的他还没找到正式的工作,但他没有选择原地踏步。过去一年多为了转移注意力,他上网课继续进修学习,还在当地超市做起了兼职补贴房租。为了逃避网络世界,他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做运动,少看手机。他认为社交媒体可以继续用,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、聊聊天,但不能过分关注负面消息,以免影响情绪。
2.定个小目标
燕妮,独自一人在广州打拼已有3个年头,面对疫情,她毅然选择踏上考研之路。
她说:“这是给自己的一种期待,也是一种动力。”
如今的她已经考完研究生入学考试,等待结果中。她认为过去有了目标会让她忘记焦虑,每天下班后的生活规律而充实,更让自己满载着即将成为研究生的信心。
3.寻求心理健康援助
武汉的吴建是一名常年奔波在外的导游。封锁初期,他还觉得挺好的,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妻儿,享受简单的家庭时光。但眼看疫情严峻,旅游市场萧条,复工无望,他开始变得愈发焦虑。
于是,他选择寻求心理健康援助。
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,他开始换个角度看问题。于是,他暂时放下对导游的执念,转而去当外卖员,他鼓励自己说:“当外卖员只是暂时的,我从未放弃我的理想职业,未来疫情好转,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回自己喜欢的工作。”
这个春节,做个快乐的“原年人”
从过去每年春节挨家挨户拜年,到现在被迫隔着手机屏幕送祝福、共天伦,虽然拜年的形式因为疫情而发生变化,但是情怀始终没变。抗“疫”成果来之不易,疫情的阴霾终究会过去,即便独在异乡过年,也要做个快乐的“原年人”。
原年人
最后,让我们期待下一年的春节,如期而归!